在生活中,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物品因意外而破碎,尤其是瓷器,这些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物件,更让人心痛。然而,在四川成都,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王培波,正用他那颇具传奇色彩的锔瓷手艺,将这些破碎的瓷器再度“复活”。王培波,61岁,是一位省级非遗传承人,出生在山东,时光荏苒,他在成都已经生活了近20年。在他年轻时,锔瓷被视为“常活”,更注重实用性;而如今的他,将这门古老的工艺进行了创新,赋予了瓷器新的艺术价值。
王培波的修复之路始于童年,他跟随姥爷与舅舅一起学习锔瓷,小时候的生活用具修复培养了他扎实的基本功。现在,他不仅仅可以修复损坏的杯碗,更能用巧手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品,让残缺的瓷器焕发新生。王培波的工作室中,仿佛一个艺术的殿堂,各式各样的锔瓷作品,令人目不暇接。其中有代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梅花、兰花图案的陶壶,也有灵动的蜻蜓与花卉图案相得益彰的大瓷瓶。
在王培波的手中,值得一提的是,他不仅在材质和手法上进行了创新,用铜代替了原有的锡、铁、银的锔钉,增强了修复作品的承载力。同时,他独创的“编织”和“错金”两种手法,使得锔瓷作品不单单是修补,而是一种艺术享受。
每当新的瓷器寄到工作室,王培波都会充满期待地投入到修复工作中。就像那位80多岁的老太太,带着她破损已久的花瓶,寄托着对家族记忆的期望,王培波在花瓶上亲手打下了270个锔钉,终于让这件珍贵的家庭遗物重现光彩。对他而言,修复的不仅是瓷器,更是背后那份深厚的情感。
除了技艺的传承,王培波还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推广活动,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传播锔瓷文化。他的目标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融入这门技艺,培养新的传承者。他的工作室现在慢慢的变成了了学习与传承锔瓷技艺的基地,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徒,大家在这里共同探索与皈依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在这个快速地发展的时代,王培波坚信锔瓷不但可以生存下来,更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活得更精彩。他想让每一位接触到锔瓷的人,都可以感觉到瓷器背后那份流动的情感与文化。珍惜每一件瓷器的背后代表着的情感,王培波正用自己的双手和无尽的热情,把古老的锔瓷技艺推向更广阔的世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